揭秘医疗问答平台乱象:天下苦虚假医疗广告久矣!
也许不少朋友和我有过同款经历:突然有点头疼、眼花、胃胀等各种小病小痛,在没有去看医生之前,都习惯在网上搜一搜,看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当大家在最常用的搜索引擎里面搜寻各类病症时,会发现大多数结果都可能是:绝症。
头疼可能是脑部肿瘤,眼花最终可能会导致失明,胃不舒服怀疑是胃癌,大便不正常怀疑是大肠癌,发烧怀疑是白血病……
生病了不去医院,而是去网上乱搜。这是当代人都尝试过的“自己吓自己操作”。
这些操作可以让你从宿醉引发的头疼中惊醒,看着搜索结果,瑟瑟发抖。瑟瑟发抖之余,更让人震惊的是:
这些五花八门的医疗问答、问诊网站上,坐镇着大量号称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他们在判断同类病症时,经常用着同一套诊断话术。
咦?难道是因为他们都使用同一本医学教材?
事实上,在不少号称“专业医生”在线诊断的医疗问诊网站上,那些回答往往并不是来自苦读多年的医学生,更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
而是来自一问两答、每题 1 元、工资日结的医疗问答兼职。我们在一些兼职网站、社交网络平台上,看到不少招聘医疗问答兼职的帖子。
在多个医疗问答兼职聊天群里潜水,我们发现,参与撰写问答的人,绝大多数是毫无医学背景的学生、家庭主妇、待业人员等。进群领取兼职任务后,流程往往是这样的:
阅读问答规则,领取任务和答题账号;选择性别、科室;扮演病人进行提问;扮演医生进行回答;检测原创度;提交。
毫无医学背景的学生、家庭主妇、待业人员是怎么回答这些医疗问题的?当然是:抄,Ctrl+C/Ctrl+V,洗稿。
问答规则文档里,详细地说明了去哪些网站复制粘贴内容,以及如何“洗稿”。
写手不仅需要修改问题描述、患者信息,还需要对复制粘贴得来的回答内容进行修改。最后达到 10% 的原创度,最高不超过 30%。一些填写问答的系统甚至直接提供检测原创度的功能。
另外,在编造咨询费用、医生、医院、疗程等不同类型的问答时,都有相应的规定。熟读这些自问自答的规则后,兼职写手就会摇身一变。
接着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不仅是身患疾病来求医问诊的用户,同时还是具有十几年经验的“主任医师”。
令人想掀桌的是,他们撰写的问答内容不仅包括常见病例、疑难杂症,还覆盖各类人群。比如艾滋病相关的内容也照编不误。
据我们观察,医疗问答兼职除了有自问自答任务,也有只是填写回答的任务,而这些提问就来自在网站上的患者。
也就是说,当你头疼时,搜索到某些医疗平台的同款病症提问和医生解答,很有可能是由完全没有医疗专业知识、经验的写手编撰而来。
即使你在某些在线问诊网站上注册账号进行提问,回答你问题的人,也很可能是想赚零花钱的非医学生、在做兼职的家庭主妇……
对于这类按件计费的兼职,写手们的目标大多也只是追求数量,靠手速去赚钱。他们怎么可能会考虑内容是否合理、来源是否可信?
总而言之,千万不要相信在网上搜索到的“名医诊断”“救命良方”,生病就去看医生,别瞎搜索吓自己。
天下苦虚假医疗广告久矣
早在 2016 年,大学生魏则西患滑膜肉瘤于当年 4 月不幸去世。生前,他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求医经历。当时他通过国内最大的搜索网站,进行检索,在“搜索推广”发现某莆田系医院的广告,并选择该医院进行治疗。
然而在花掉 20 多万元之后,该医院所谓的“生物免疫疗法”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事后他才得知该技术并不可靠。
当年的“魏则西事件”发酵后如同导火索,点燃了公众多年来对虚假医疗广告的痛恨。然而这些虚假医疗广告、保健品诈骗依然在网络中流传。
2019 年 1 月,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协助广州警方曾经捣毁一个以销售壮阳药为名实施诈骗的窝点,抓获涉案人员 77 人,查获涉案伪劣保健品 26 种 702 箱,涉案金额过千万元。
这些团伙诈骗的对象主要是 20-50 多岁的男性,他们通过预设的话术剧本,利用“身体肾虚需要调理”等理由,诱骗客户高价购买伪劣的保健品。
据了解,这群壮阳药诈骗团伙已经是公司化运作,他们通过社交账号冒充“某氏中医”“某专家顾问”,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整个诈骗过程有广告、拉粉、生产包装、销售、开单、发货等多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流水作业模式。
需要划重点的是,团伙内有专门人员负责编写虚假案例文章,冒充有多年经验的医生、专家发布文章,并利用网络推广公司向在热门搜索引擎有类似查询记录的网民进行推送,通过这些夸大效果、虚假案例,吸引网民浏览文章并添加诈骗账号为好友。
天下苦虚假医疗广告久矣。
无论是路边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医疗广告,还是网络平台上的医疗广告、虚假医疗信息,亦或是社交网络、聊天群里流传的虚假养生医疗信息,这些内容依然在坑害无辜的病患。
法律分析
这些编造虚假医疗广告信息的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可能触犯相关法律。
平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招募组织人员从事医疗问答,明知或放任其不具备提供医疗咨询的专业资格和知识,假冒医生,利用经过改编甚至是虚构的内容在问答平台发布,骗取用户咨询费用或广告推广费用等,应认定为诈骗行为,情节严重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经过改编、删减或是编造的虚假医疗问答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扰乱正常的网络咨询秩序,造成信息获取秩序的混乱,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可给与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平台或信息编写人员可能与非法诊疗机构、假冒伪类药品的生产销售者相勾结,利用医疗问答平台,假借医生名义推荐药品或诊所,进行外部引流,如果涉及的药品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假药、劣药,那么相关人员还可能被认定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的共犯。
纵然对抗虚假医疗信息、虚假广告有法可依,但治理此类“网络毒瘤”依然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公共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不要让大家身体一有问题就去搜索网站寻求答案。网络平台需要加强对医疗健康类相关信息、广告的管控,承担相应的责任。公众也应当不断增加对健康知识与商业宣传的甄别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