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刷脸”投放,垃圾桶还带人脸识别!

近日,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的垃圾桶火了。居民扔垃圾时,垃圾桶会自动“刷脸”识别身份,打开桶盖,并称量垃圾重量,为居民积分。不仅如此,如果居民领取了带二维码的垃圾袋,还能扫码确认是谁扔了垃圾。

垃圾桶推出人脸识别,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科技改善社会的效用,也有网友认为是滥用人脸识别,还担心泄露隐私。

扔垃圾前先刷脸,还可积分换生活用品

据了解,为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由德胜街道出资,将该小区作为德胜街道首个试点,选取16个点位投放了29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多数站点的垃圾桶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分类最细致的投放点设有纸类、塑料、金属、纺织品、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7个垃圾类别。

当居民手提垃圾站在垃圾桶前,垃圾桶上安装的摄像头会识别人脸,倾倒口的挡板便自动打开。之后,垃圾箱还会称重垃圾,并为居民完成积分,居民可用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不仅如此,小区还有一处垃圾袋自动发放机,居民用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可免费领取印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对垃圾进行清运时,如果发现有垃圾投错,扫描垃圾袋上二维码即可知道是哪家投放的。

德胜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垃圾箱是从今年4月份设置在小区内的。在智能设备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便可以“刷脸”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目前,小区居民注册人数已达到70%,除了“刷脸”还可通过刷积分卡、按键等方式投放。

“目前仍处于过渡期,最终目标是居民100%注册使用,通过垃圾回收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融合,实现各类垃圾的智能分类投放、积分换取等。”上述工作人员说。

据悉,新风街1号院只是一个缩影。西城区将于今年年底前创建10个垃圾分类示范区,实现新街口、德胜、西长安街、天桥、陶然亭、金融街、展览路、白纸坊、月坛、广内10个街道垃圾分类全覆盖。

专家:人脸识别垃圾桶从规模化的试点到广泛推广,不宜盲目推广

相关报道中,有受访居民表示,现在有了智能垃圾桶,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北京新闻周刊》发起的“北京垃圾分类刷脸开盖,值得全国推广吗?”的投票活动中,共计4.9万人参与投票,其中2.9万人觉得值得,占比59.3%;认为不值得的有1万票,占比21%;其余持“先看看”的观望态度。

支持者认为,发展科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带来便捷,人脸识别垃圾桶,对扔垃圾的人来讲解放了双手,无需触碰垃圾桶就可以投递,干净卫生,并且让人们体验科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垃圾分类。

此外,网上也有对垃圾桶实行人脸识别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觉得是在滥用人脸识别。还有网友担心隐私泄露,表示“现在大数据运用真是淋漓尽致,谁买了什么,消耗了多少,剩余多少,都能计算出来。”

日常生活中,涉及身份信息的垃圾有很多,比如快递单包含姓名、电话、详细住址等信息,账单可推测个人消费水平;暴露身体状况、疾病信息的垃圾也很多,如药瓶、病例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风街一号院发放的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知道是哪家投放的垃圾。“只要能够识别出特定个人的系统,就存在泄露隐私的隐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蒋洁说。

她还表示,小区为更好地鼓励住户参与垃圾分类,试图建立有益行为的物质反馈机制。而通过传统方法达到这一效果,比如指派大妈在垃圾桶前蹲守称重积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智能垃圾桶可公平、及时、准确地奖励用户。但她表示,如果刷积分卡扔垃圾,同样能完成积分的话,人脸识别的应用就显得多余,从某种角度讲,还加大了住户的安全风险。

蒋洁强调,小区在垃圾桶上嵌入人脸识别技术后,必须加强相关技术保障,并就此与住户单独签订用户协议(可以在对应的APP等上在线签署)。协议中应当完整、及时、透明、清晰地告知用户使用人脸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积极承担负面后果。

同时,她还表示,虽然我国的人脸识别应用发展迅猛,但安全隐患长期存在。“近期门禁系统、支付系统、甚至社会安全和警务系统中人脸识别应用的识别错误事件,足以证明这一技术尚不成熟。”她坦言,人脸识别垃圾桶从规模化的试点到广泛推广,相关风险将越累越多,不宜盲目开展,否则会加大住户的安全风险。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